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 正文

2013年编辑需要关注的12种出版可能

时间:2013-03-15 15:36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点击:
对未来的判断无疑是一种冒险,尤其是判断不远的未来。如果是判断100年后的出版,那我们尽可以满口跑火车,反正大家都不可能活到那个时候。但是判断未来一年的出版,就危险重重。稍有不慎,就会有年底被人吐口水的可能。

因此,《2013,编辑需要关注的12种出版可能》也成为《中国编客》最为艰难的一个策划——最多加上之一。我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去收集资料,采访专业人士,进行整理分析,真可谓是殚精竭虑、战战兢兢。

但这是值得的。我们愿意冒着贻笑大方的危险推出这个策划,因为这可以为出版从业者提供一个参考,可以帮助大家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李彦宏说,没有人能够知道一年后的互联网是什么样的。出版也一样。我们只能根据已有的事实,推测未来的可能。最终会怎样?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可能1:卖书将会越来越难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我们都已经在进入“剩书时代”。

整体来说,近几年的图书品种较前些年有大幅增加,单品平均销量却一直呈下滑趋势。卖书变得越来越难。我们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书,投放市场后常常是无声无息。堆积如山的库存书,更是让人挠头。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我们都已经在进入“剩书时代”。其原因,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书业本身的问题。从前的图书承载着政治教化、文化传承、资讯传播、娱乐消遣等多项功能,但影视、网络以及其他多元媒体的崛起,都在分食着这块蛋糕。与此同时,图书品种和数量却是越来越多,而且选题雷同、没有特色、销售渠道不畅、营销落伍,书自然就越来越难卖了。

曾有书商缅怀过从前的好时光:随便做一本书,甚至是攒的,都能大卖。发行商甚至提了现金等着要货。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好时光是一去不复返了。别说是普通的书,就连“好书会自动为卖”也正在成为传说。哪怕你做出了一本非常好的书,如果你不能有好的方法去推广它,它也会淹没在书的海洋里,无声无息。

书越来越难卖必然导致一个结果,整个图书市场出现萎缩。这就要求出版机构实事求是地调整出版计划。编辑则需要更加谨慎地做选题和控制印量,同时更加关注市场和营销。

可能2:营销成为新的增长点

营销并不只是后期的宣传推广,而是渗透在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相比较而言,出版行业最缺的还不是好的内容,而是好的营销——事实上,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行业都缺乏优秀的营销人员,只不过出版业更缺就是了。

出版行业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从业者普遍缺乏营销意识;“单品多、利润薄”的行业特色,使它难以进行有效的营销。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就知道,很多其它行业已经用滥了的营销手法拿到出版业来用,竟然都是创新,甚至会被视为离经叛道,会引起轩然大波。

与其它行业相比较,出版业的营销根本就还处在十分初级的阶段。就像是一个发育迟缓的孩子,别人已经开始大步奔跑以及花样滑冰了,他还在蹒跚学步呢。

不过这也许正是出版从业者的利好消息。营销这一块做得实在太差了,那么把它做好一点,就很有可能成为出版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点。绝大多数出版编辑都不懂营销,那么某些先行者只要多重视一点,多下点功夫,就很容易脱颖而出。

出版编辑需要明确的是:营销并不只是后期的宣传推广,而是渗透在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产品设计是第一营销。编辑在制作图书时的每一个细节,包括书名、封面、文案、作者简介和内容简介等等,都应该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营销的需要。而在做具体的营销推广时,则更需要新鲜的创意,需要“拿来主义”,多向其它行业学习。

可能3:纸质书与电子阅读相安无事

飞机有头等舱、公务舱和经济舱,是为了使收益最大化。

电子阅读的兴起,一度让传统出版业十分恐慌。有人甚至认为,未来不到十年内,电子书会完全取代纸质书,传统出版将完全消失。但这应该是危言耸听,在2013年乃至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纸质书与电子阅读仍将相安无事,甚至相得益彰。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认为,习惯电子阅读的读者,与习惯阅读纸质书的读者,其阅读方向和趣味往往并不相同。记者也观察到,一些知名作家上网写作,往往不被网络读者关注。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也证实了这一点:“从一开始,电子书的购买就严重偏向于虚构类,小说在总销量中占了近三分之二。数字畅销书名单尤其被类型小说所主导,比如惊悚类和爱情类……纯文学小说和叙事性非虚构类文学等严肃作品的读者不愿读电子书。他们似乎更喜欢可以放在书架上的‘真正的图书’那种厚重、耐久和令人愉悦的感觉。”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认为,纸质书是一种文化生活,不应该消失。纸质书可以长期存留,可供人收藏摩挲,可以签名,这些都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他还提到海豚社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是平装书卖得比精装书好,现在则是精装书卖得更好。他说,出版业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值得编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当然,纸质书与电子书的读者也并非完全不同,某些时候也会有一些重合。那么,这时的电子书会不会影响纸质书的销量?可能会,但并不严重。相反,纸质书与电子书在定价上的差异,造成了一个阶梯型的消费需求,反而扩大了读者群,增加了收益(当然,这需要建立在严格的版权保护基础之上)。

飞机上为什么会设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有经济学家做过解读,是为了使收益最大化。

可能4:出版结构将被市场强制调整

当前我国出版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完全产业化,没有成熟完善的渠道。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认为,中国的出版业将被市场强制调整。当前我国出版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完全产业化,没有成熟完善的渠道。而欧美日本等国家,渠道服务都做得非常好。他们的网络也很发达,但出版业受到的冲击不像我们这么大,原因就正在于此。所以2013年乃至今后几年间,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应该是渠道建设,在此基础上,以渠道为导向,实现产业化。

黎波说:只有渠道完善了,出版本书才能顺利地抵达读者,才能有基本的销量保障。在2012年,占图书品种总量约5%的畅销书,却占了61%的市场销售额,这是极不正常的。这也充分说明,我们还是在靠产品拉动市场。而产品,会有枯竭的时候,绝大多数产品老百姓都见过了,也就没有太大的号召力了,这时候渠道建设就是重中之重。在物质匮乏时期,要靠产品占领市场;物质丰富时期,则是渠道号领市场。出版也不例外。

国防工业出版社副社长许西安与黎波的观点基本一致。他认为,未来的出版将是一个下游推动上游的过程。下游就是渠道和销售终端,上游就是内容生产。现有的图书销售形式有了很多变化,渠道也有了一些细分,比如电商、商超、馆配、直销以及高铁和机场的书店等,所需要的图书都不尽相同,靠一本书通吃天下已经行不通了。出版方需要及时了解渠道的需求,生产出相应的产品来。

可能5:品牌仍是销量保障

能被读者认同的品牌包括作者的品牌、出版方的品牌以及某个书系的品牌。

广西科技出版社总编辑何醒认为,2013年,品牌作者、品牌书系仍是销量的保障。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则会有更好的销量。

关于品牌,菲利普·科特勒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或者是这些因素的组合,用来识别产品的制造商和销售商。它是卖方作出的不断为买方提供一系列产品特点、利益和服务的保证。由于消费者视品牌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品牌能够增加产品的价值。”通常来说,能被读者认同的品牌包括作者的品牌、出版方的品牌以及某个书系的品牌。

我国台湾资深出版人苏拾平认为,品牌价值的经营核心在于能再版能重来的书目累积。他对品牌进行了如下反思:“忠诚度、认同感与对利基品牌的信赖期待正在快速退却,只剩大品牌还拥有知名度;网店的放送格式强化了品牌辨识度,任选加购项目促销手法也带来品牌效应,却不知不觉有了品牌规模门坎。在经销通路上,新品太多单书销售不确定,品牌畅销印象成了进货指标,甚至成了进入障碍;小品牌更处劣势,新品牌想采奇袭、游击战进场的机会也被挤压;也因此,有信誉的B2B品牌或者大品牌兼营B2B,反而有发展空间。”

可能6:大众图书定价突破30.00元

但是调高定价还是件冒险的事,需要十分谨慎。

专业类图书与大众类图书的定价策略应该有所区别。通常来说,专业类图书的读者是刚性需求,对价格不够敏感,而且专业书通常比较小众,读者不多,所以定价应该偏高一些。但大众类图书要保证一定的销量,定价便不能太高。就近两年的情况而言,30.00元,基本上是普通读者的心理价格极限。达到或超过30.00元的书,少有能十分畅销的。有些书甚至定价29.80元,差0.20元都不敢定价30.00元。因为29.80仍是2字头的,30.00元已经是3字头,给读者的心理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

当然30.00元也并非适用于所有大众类图书。购买力也同样决定价格,给青少年看的书,定价应该比正常的书更低一些,而财经书的主流读者群都是购买力比较强的,所以只要品质够好,贵一点也没关系。

事实上国内图书整体的定价与海外图书相比,还是很低的。定价低就需要倒逼上游控制成本,结果造成图书品质偏低,以及优秀作者大量流失。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改观。

鉴于当前的物价水平和图书成本,2013年的大众畅销书或将大量突破30.00元这条红线。读者也应该可以接受。事实上,这个趋势在2012年就已经初见端倪:《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定价就已经到了38.00元。

但是调高定价还是件冒险的事,需要十分谨慎。

可能7:网络“大神”更多进军实体书

“大神”们在网络上拥有极高的点击率和大量的粉丝,可直接转化为购买量。

网络文学与实体书出版一度几乎是绝缘的。在网络上呼风唤雨的“大神”们,往往很难正式出版自己的著作。但近些年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已经颇有些“大神”如唐家三少、张小花、我吃西红柿、猫腻等都出版了实体书,而且销量看好。2012年,盛大文学白金作者天蚕土豆的畅销小说《斗破苍穹》更是突破了300万册销量。

侯小强说,盛大文学是一家文学产业链公司,实体出版是文学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实体出版也是对网络作家的认可。盛大文学拥有“华文天下”、“中智博文”和“聚石文华”等图书出版策划公司。为了使优秀作品能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展示给读者,盛大文学旗下各原创文学网站一直在精心挑选适合实体出版的作品,积极开展与出版社间的合作,努力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大神”们在网络上拥有极高的点击率和大量的粉丝,这些都可以直接转化为购买量。可以预见的是,2013年,他们还会继续受到关注。以往忽视网络文学的出版编辑们,应该有所重视了。

可能8:网游、影视继续与书结缘

网游小说和影视书都是先有了巨大的基数,不必费力做营销也能取得佳绩。

打网络游戏的人很多,相应地,由网游衍生出的小说也会有广泛的读者群。网游小说目前已经成为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下又细分为虚拟网游、游戏生涯、耽美网游、同入网游、电子竞技等。开始时大半是在网络上连载的游戏之作,后来就陆续有实体书出版,而且销量还都看好。顾漫、沐依晨、司空晓月、妖殿下、张小临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与网游小说比,影视书更广为人知,类型也很多。由剧本改编成的小说、对剧中主角的采访、导演或演员的自述,不一而足。由于有了影视剧的广泛影响力,这些书往往容易在短期内被人广泛关注、影响力空前。但其共有的缺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少有能像《我把青春献给你》那样长销的。

网游小说和影视书都是先有了巨大的基数,不必费力做营销也能取得佳绩。而图书的畅销又对网游和影视起到了宣传推广作用。可想而知的是,网游公司及影视公司会更加重视。这一块阵地,甚至会有专门经费支出,这两类图书也会持续地热下去。

可能9:图书赢利模式更加多样化

改变单一的“卖书”赢利模式,深度开发版权和周边衍生产品。

还在靠卖书赚钱吗?你已经out了!

李国靖的新浪微博介绍是“儒意欣欣图书创始人、总经理;影视策划人”。他在做好传统出版的同时,更注重于影视版权的开发。他的经验是,策划出版小说,同时要考量它改编影视剧的可能性有多大。能有改编潜质的,马上连同影视改编权一起签下来,然后运作影视版权。后者的收益,前者是望尘莫及的。

盛大文学则实行全版权运营、跨行业经营。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在线阅读和无线阅读,还可以出版实体书,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以及网络游戏和动漫作品,产生更大的效益。为达到此目的,盛大文学与作者一次签约,取得多种版权的使用和经营权,避免在版权谈判上浪费更多的精力,耽误时间,影响经营效果,同时也便于网站集中宣传与推广。

除此之外,图书赢利模式还可能有出售电子版权、植入广告、培训等。

身为编辑,应该用更开阔的眼光来看待出版。改变单一的“卖书”赢利模式,深度开发版权和周边衍生产品,应该是今后出版业发展的新方向。

可能10:出版经纪人浮出水面

我国的出版经纪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绝大多数作家不得不“自产自销”。

出版经纪人也称版权代理人,是指联系作者和出版商的中间机构或个人。他们与作者签署版权经纪合同,帮助作者寻找作品出版的机会,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在发达国家,文学经纪人就担负着营销作家的任务,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他们的运作,作家只要拿出作品来就是。一些文学经纪人甚至担当着发现新作者的责任,当他们发现一个有潜力的作者时,会在物质和精神上进行投资,然后再从他身上收取回报。据报道,目前欧美图书市场90%的大众读物都是通过出版经纪人来做的。

但是在我国,出版经纪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绝大多数作家不得不“自产自销”,自己跟出版社打交道,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的写作时间,又没有好的效果,得不偿失。

郑渊洁曾经说过,同样水平的两位作家,一位在中国内地,一位在美国,他们所获得的稿费肯定有天壤之别。其原因,就在于美国有很好的文学经纪人,而我们的作家和出版社之间缺乏文学经纪人这样一条纽带。有了文学经纪人这个中间环节,作家就只需要专心写作,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营销了。

一个优秀的经纪人,应该人缘广阔,经验丰富,有大量的资源,懂得商业运作手段,能够发掘和实现文学作品的商业价值。出版编辑、与出版相关的媒体人、有经验的写作者,会成为出版经纪人的来源。

对于出版编辑来说,结识文学经纪人,有助于帮自己拓展选题,避免匮乏、单调和重复。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做文学经纪人。

可能11:自助出版初试啼声

自助出版并不是不需要编辑,只是编辑由把关者转化为服务者。

“哈利·波特”曾经被退稿12次,如果J.K.罗琳没有再投第13次,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位作家,写出了这么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罗琳一样坚持的,很可能,是有这样的文学天才,被退了几次稿以后,就放弃了,去做别的事了。

出版社是为出版服务的,但是毋庸置疑,出版社也设置了一些门槛,把更多的作品拒之门外。无名小卒的作品,不知道该归到哪个类别的作品,与编辑理念不合的作品,销量偏少的作品,往往没有出头之目。

西方,自助出版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颇有一些自费出版物攀升到畅销榜上。现代技术的发达,已经可以把所有的环节都外包出去,使得自助出版成为可能。

国内目前还没真正意义上的自助出版。但是与出版方合作出版,自己提供出版费用,然后自己全部包销这种模式也算常见。如果作者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比如可以企业定制或者网店包销,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自助出版并不是不需要编辑,只是编辑由把关者转化为服务者。自助出版的作者往往并不懂具体的出版流程,无法把控相关的细节,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出版编辑来协助。未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出版编辑,并不服务于某出版社或出版商,而是服务于某作者或某几位作者。

可能12:民营企业有更大上升空间

民营出版服务企业机制灵活,更容易做大做强。

黎波认为,出版是文化产业,做的是内容,做得好坏与企业大小、性质有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取决于组成企业的个人对出版的研究有多深、多专。企业能聚拢这些人,就能做得很大,反之有再优厚的条件也不行。民营出版服务企业在机制上比国有企业更灵活,也就更能吸引人才,更容易做大做强。基于目前的出版形势,整个社会和相关部门会更加关注民营书业,相关政策也会逐渐向民营倾斜。甚至一些国有的出版企业要想做好,也必须和民营企业合作,把相关的权益、权利交给民营企业。

俞晓群认为,当前国有出版企业改制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不能从根本上改制,就无法有大发展。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困境。此外,资金无法顺利进入以及得到相应回报也是个大问题。实现出版企业股份制或是个好的解决办法。

可以预测的是,在2013年乃至未来的几年间,相关部门会更加重视民营书业,民营出版与国有竞争机会趋于平等。这也正是何醒的观点。他同时认为,国有也好,民营也罢,是否强大取决各自战略、方向、平台、人才配置及资金,特别是人才问题,拥有一流团队的企业成长会更快。而在这些方面,民营企业都有很大优势。(李鲆)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