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时间:2014-08-23 14:58来源:《时事报告》 作者:管理员 点击:
  今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三期”(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国内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着力发挥市场作用,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一、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
  第一,经济增长平稳。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69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同比增长7.5%,连续10个季度运行在7%8%的区间。虽然经济增速比去年全年7.7%的速度略有回落,但考虑到生产要素支撑能力的变化,以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基数,7.4%的速度并不低,而且7.4%的速度不仅高于发达经济体,也高于其他金砖国家。
  第二,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是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就业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体现。近两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小幅减少,同时快速发展的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加上积极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70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同比增长1.8%,增加307万人。这与多数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今年上半年,主要食品供应较为充足,消费品市场供求大体平衡,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3%,各个月份基本上是在1.8%和2.5%之间平稳运行,远低于全年物价总水平调控目标。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然较高,南非、巴西、印度、俄罗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都在5%以上。
  第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同比名义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8780元,同比名义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义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同比名义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内,没有越出上下限,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
  二、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有利时机,有序有力推进改革转型,既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市场力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又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主动作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
  第一,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增速高于一、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6.6%。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而且占GDP的比重也超过第二产业,这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经济缓中趋稳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这种趋势将对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其他方面带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同时,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第二,需求结构有所改善。在世界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出口增速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内需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今年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2.9%。而且,在投资增速有所回落的情况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
  第三,收入分配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一方面,总体居民收入增速相比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分别高出2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在提升的。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第四,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今年上半年,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2%。
三、客观看待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尽管当前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但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出口压力不断增大;国内市场需求动力依然偏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多月同比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相关领域投资和消费增速回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金融风险。
  事实上,当前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既有短期因素的影响,更是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承受“三期”叠加影响的客观结果。
  第一,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拓展出口空间的难度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度调整,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不平衡,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出口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一方面,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加剧我国出口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压力,限制我国出口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持续弱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被别的国家的同类产品替代。此外,随着我国外贸总量规模的扩大,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第二,国内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减速换挡符合规律。经过30多年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我国人口和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绝对数出现下降,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2013年末,我国1659岁人口为91954万,占总人口比重为67.6%,人数比2012年末减少244万,是1982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总数连续第二年减少。企业用工成本每年以10%15%的速度上升。其次,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也在增强。我国资源消耗巨大,不少资源性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对外依存度超过50%;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增大。这些变化使得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从国际经验看,这符合经济发展阶段演进的一般规律,一般追赶型经济体在经历一段时期高速发展后,经济增速均会出现回落。
  随着经济增速的回落,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产能过剩等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从深层次看都是经济结构失衡和经济发展方式落后造成的。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调结构促转型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必然表现为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一些行业难免要经受结构调整的阵痛。当前,企业行业分化明显,一部分企业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在调整升级中稳步发展,但更多企业正在经历去产能化、去库存化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特别是一些传统重化行业在市场压力下艰难调整,短期内有可能对市场需求、就业等产生不利影响,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这些都是结构调整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是为了持续健康发展值得付出的代价。
  第三,经济转型发展进入实质推进期,主动调整也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速。今年上半年,针对日益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各地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速度观,进一步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如河北省统一部署,集中拆除15家钢铁企业高炉16座、转炉3座,压减炼铁产能671万吨、炼钢产能149万吨。通过这次集中行动,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40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9700吨、烟粉尘排放7000吨。但这些措施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地区、相关行业和产品增速回落明显。宁愿忍受短期阵痛,也要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长远发展打下健康基础,这充分体现了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调结构、促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这种大时代背景与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四、下半年经济运行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
  今年下半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但在近期组合型微刺激政策逐步见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有利条件支持下,我国宏观经济将呈现稳中缓降的增长态势。预计2014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处于合理区间,可以实现全年预期调控目标。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有望企稳。一方面,国家加大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推动棚户区改造以及定向降准等措施,将对投资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下放和取消部分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等改革举措,将有助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但随着财政收入增速减慢和今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支出加快,下半年财政预算支出速度将有所放缓。房地产市场降温,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以及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减少等因素也将制约投资增长高度,预计下半年投资增长与上半年基本持平。
  第二,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增速回升,夯实了消费基础。社保体制日益完善,降低居民谨慎消费动机,支持消费稳定增长。信息消费、休闲娱乐、养老服务、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拉动消费增长。但是,房地产市场分化以及投资放缓将会影响到家电、家具及装修建材等商品消费。此外,严格公务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政策将继续抑制餐饮娱乐等领域消费。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2.5%左右。
  第三,外贸出口将温和回升。今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长逐步改善,温和复苏有望延续。美国下半年在就业和房地产回暖驱动下有望加速复苏。欧洲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欧元区将延续复苏势头。日本将在国内消费和投资推动下继续温和复苏。新兴经济体在经历年初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金融动荡后,经济形势趋于稳定。我国出口环境有所改善,国家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也将减轻贸易企业负担,外贸出口有望保持回升走势。
  总体来看,下半年经济运行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综合分析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预计2014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将增长7.6%左右。
五、准确把握几个具体的经济问题
  (一)怎样理解经济新常态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第一,要客观认识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在人口红利减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投入边际效率递减,“入世”效应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减弱,上一轮改革驱动力逐步消失的影响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出现回落,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低于两位数的速度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第二,要客观认识社会转型的新常态。中央提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一方面,“打虎拍蝇”,加大反腐力度,颁布了八项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从顶层设计推动社会转型。另一方面,强调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力争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原有的社会规则与利益模式被打破,关乎百姓利益的就业、医疗、教育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伴随城镇化的深入,户籍、土地制度革新将有效推进。
  第三,要客观认识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尽管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但工业占GDP比重的峰值已经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在GDP中的占比逐步提高,2006年达到42.2%的高峰。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外部冲击与内部要素结构转变的双重作用下,工业比重持续下降,2013年以来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意味着我国正在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
  第四,要客观认识需求变化的新常态。伴随人口结构的变化,储蓄率将逐步回落,投资增速将放缓,而且由于国际市场争夺加剧、贸易投资规则改变,出口需求有所减少。我国需求结构将由原来的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同拉动,尤其是消费需求在三大需求中的贡献从长期看将不断提升。
  第五,要客观认识区域统筹的新常态。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即区域发展一体化,“全国一盘棋”。有专家将我国区域统筹形象地比喻为“一弓双箭”:“一弓”指贯穿我国东部一线的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京津冀经济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些区域战略以落实政治、外交战略为主;“双箭”指横贯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这些区域战略以落实经济发展为主。
  第六,要客观认识改革创新的新常态。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前期的重大改革措施作用效应基本已经充分发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若干新问题与新情况,需要启动新一轮改革,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根据当前中国阶段性特征,我国宏观管理思路逐步由需求管理转为供给管理,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与创造力,促进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在国有企业改革、行政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全面推出了系统性的改革措施,“改革”将成为未来10年中国制度建设的新常态。
  总而言之,我们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和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保持平常心,适应新常态。只要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没有突破上下限,只要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就不必纠结于短期经济增速,要更加关注民生改善、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
  (二)中国经济韧性何在
  我国经济已由原来的两位数增长回落至当前7.5%左右的增速。从历史来看,这一增速要好于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在内的发达经济体潜在增长水平下滑的情况。以日本为例,1956—1973年,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3%,而1974—1991年实际经济增长率下滑至4.3%,较高速增长阶段下降一半左右。从现实来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02%的增长水平,同时也高于与我国发展阶段相类似的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李克强总理多次指出,中国的发展有着很强的韧性。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韧性何在?
  第一,中国经济体量大,外汇储备多,财富积累较充足。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当前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在回落,但增量还在扩大。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如海洋中的航空母舰,其经济实力与体量的“规模效应”足可以抵御国际经济领域中的风浪。
  第二,“新四化”同步发展,回旋余地大,市场空间广阔。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新四化”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而且涉及生活领域。工业现代化有利于增加财富供给,提高生产力;信息化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城镇化有利于扩大需求,促进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减少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新四化”一方面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还将不断提升在产业、投资、消费、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第三,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城乡存在的差距为经济发展在空间维度提供了可能。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口占全国60%以上,人均GDP则刚刚达到5000美元,而东部部分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区域与城乡的差距为我国产业转移、消费结构升级、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提供了空间。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梯次转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有利于带动相关地域就业、消费的发展。另外,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住房、汽车等消费需求增长。
  第四,已经出台和还将陆续推出的一系列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将对稳增长持续发挥作用。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步伐加快,政府简政放权,在投资、财政、金融等领域均推出了有力措施,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微刺激政策。从调控政策看,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的回旋余地。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2%左右,仍低于3%的国际警戒线;主权债务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国际上公认的60%的警戒线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温和上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货币政策使用的空间也还比较大。改革创新与宏观调控对于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企业积极性,增强社会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三)何为定向调控
  2013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创新性地提出了区间管理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在这一基础上,今年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定向调控,这是调控方式的进一步创新与深化。定向调控的目的,就是让政府一方面简政放权,一方面放管结合,从而更多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可以说,定向调控是区间调控的升级版,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李克强总理指出,必须坚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实施定向调控,也就是保持定力、有所作为、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第一,从定向调控的思路来看,即国家针对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特点,调控思路由原来的“总量管理”向“结构调整”转变,不采取“强刺激”,不会出台大规模的、全面的、涵盖所有领域的强力拉动需求刺激政策,而是保持政策定力,实施区间管理,明确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
  第二,从定向调控的目标来看,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将保持中性,既注重稳定经济增长的短期政策,又要释放长期发展的经济潜力,二者兼顾,标本兼治。当前具体表现为,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依靠改革的办法,运用市场的力量,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从定向调控的具体措施来看,主要体现在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丰富政策工具,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重点问题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找准“靶点”,定向调控。在投资方面,不盲目上马项目,以棚户区改造、铁路、城市基础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等为主;在消费方面,重点加强信息消费建设,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旅游消费发展;在实体经济方面,加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政策落实;在简政放权方面,取消不必要审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等等。
  (四)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波动
  今年2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改过去持续升值的态势,出现了一波贬值行情,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怎么看这个现象?
  第一,全球货币政策出现调整,美国在经济逐步向好、失业率走低的情况下,正在有序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有序退出量宽政策将导致美元升值,国际资本流入美国市场,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和本币汇率带来新的挑战。在美元走强的影响下,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压力下降,汇率双向波动可能性加大。
  第二,大部分新兴经济体自去年以来,纷纷出现了本币大幅贬值、股票市场暴跌、资本大量外流等现象。2014年以来,全球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其中,阿根廷比索兑美元汇率在2013年贬值24.6%的基础上,短短三个多月再贬值18.5%,创下2002年货币崩溃以来最大跌幅,俄罗斯卢布、土耳其里拉、南非格兰特贬值近10%。然而反观人民币汇率走势,2013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7%,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本币大幅贬值而言,人民币汇率存在超调现象,今年的贬值,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上年升值幅度过大的修正。
  第三,我国积极推进汇率制度改革。2005年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已超过30%,同时,当前我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已然回落至合理范围之内,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汇率也基本达到了均衡水平,进一步升值空间缩小,更多将表现为双向波动,即有升有贬。
  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基本面是好的,国际收支总体上是向基本平衡的方向运行,汇率市场上有一些波动是正常的,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
  (五)怎么看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调整
  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分化调整态势明显,一、二线城市量缩价滞,部分三、四线城市量价齐跌。1—6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16.4%,开发商土地购置面积下降5.8%,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6%,房地产投资与开发意愿明显不足。
  既不同于2008年底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影响的调整,也不同于2012年初限购限贷行政调控影响的调整,这一轮房地产变化,是市场自发调整的结果,短期内难以改变。
  第一,房改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一路上行,开发商拿地、建房热情持续高涨,导致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供应增长较快,存量房数量不断增加,在自主需求观望、投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房地产库存规模偏高。
  第二,从国际房地产发展经验看,大规模住房建设高峰基本出现在人口快速增长阶段。而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绝对下降,人口结构中,老年人一般能享受到福利分房或已购买住房,住房需求不高。从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看,随着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房地产快速扩张时期基本趋于结束。
  第三,房地产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具有自身发展周期与波动规律,不可能“有涨无跌”。尤其是我国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土地供应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但产业升级步伐缓慢,难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房地产自住与投资需求不足,出现了严重过剩局面,“鬼城”现象增加,部分城市价格出现连续下跌。这既是市场周期性调整的体现,也是供求结构失衡的反映。
  房地产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既关系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也影响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的安全,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将对金融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并引起相关产业衰退,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仍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取得新进展。虽然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不牢固,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韧性,宏观调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较大,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不动摇,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来源:《时事报告》  作者:《时事报告》特约报告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