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更”引领社会事业改革

时间:2014-08-23 14:44来源:瞭望 作者:管理员 点击:

“更好的教育”:教改在“深水区”发力攻坚

  2013年,教育改革力度明显增强。从小学到大学、从减负到考试、从学生到老师,教改逐渐展现出步入“深水区”的鲜明特征。

  1月,教育部下发一号文件,部署了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保障机制等教改重点。8月,《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公开征求意见。10月,北京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减少高考英语分值。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和异地高考政策。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部表示将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争3--5年内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

  “更稳定的工作”:就业政策更加积极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就业政策显现出更加积极的姿态。5月,人社部宣布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7月,教育部宣布以工作生活补贴、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考学升学等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等地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自主创业或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强化对困难家庭者的就业援助。

  前11个月,各地通过扶持小微企业,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4%的较低水平。

  “更满意的收入”:收入分配改革顶层设计出台

  2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顶层设计”的出台,成为2013年收入分配改革领域的最大亮点。在此之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实现了“九连涨”。在此之后,以“提低、扩中、控高”为核心的改革细则在各层面展开博弈。

  5月,国务院要求制定出台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调控、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重点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提出统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

  十八大以来,以实现全民基本医保为标志,中国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完成制度的“全覆盖”,开始转入制度整合与精细化完善阶段。

  2012年底,全民医保基本实现。2013年1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筹资标准提高至340元左右,其中各级政府补助增加到人均280元。7月,新医改要求施行“大病医保”,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患者的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以上和75%左右。截至9月,已有23个省出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方案,确定120个试点城市。

  12月,人社部表示将整合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保障房提速

  2013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提速。老百姓住有所居的愿望,正在一套套保障房的火热建设中逐步实现。

  5月,中央财政下拨中央补助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355亿元。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后5年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随后,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适当增加中央补助资金,加快制定城镇住房保障条例,加快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并将适时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进行专项督查。

  12月,住建部宣布截至11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666万套,基本建成544万套,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投资11200亿元。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医改再上台阶

  2013年,新医改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攻坚克难,再上台阶。7月,国务院要求推进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建设,启动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取消“以药补医”。目前,311个国家试点县基本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全国范围内有700多个县取消了药品加成。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放开“单独二孩”。国家卫计委表示,该政策实施在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社会事业改革:以智慧与诚意实现“政策托底”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传递出促进民生发展的真情实感,改革的诚意打动了无数国人。

  在此战略部署的指导下,十八大以来一年间,中国社会事业领域的变化层出不穷。步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力度增强,范围扩展;就业政策更加积极,手段更加灵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成了顶层设计,具体政策正在“磨剑”;社保安全网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下一步致力于增强制度公平性;新医改继续攻坚克难,人口政策调整放开了“单独二孩”;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明显提速,明确了新的5年发展目标。

  2013年,这些变化就发生在每个普通百姓身边,其带来的民生改善鲜明而真切。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画就的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中国的社会事业还将持续迎来新的变化。而要实现这种变化,除了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还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拿出更大的改革诚意和治理智慧,实现改革创新“量”、“质”齐增。

  比如,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但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托底要托哪些人、重点放在哪些领域、托到什么程度、如何监测托底效果,都会影响社会政策能否精准托底。各级政府在执行托底政策时,要以改革智慧把握好“度”,“尽力而为”的同时“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基本国情,实现改善民生的可持续发展。

  再如,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不同社会群体对于民生改善的需求也出现了分层。在民生普遍改善的基础上,社会政策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以社保为例,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发展代价艰难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是在城市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城镇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农村居民等五大类人群中所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处于割裂状态。由此产生的待遇水平差异和转移接续困难,正在各群体之间积聚越来越高的不满情绪。如不以整合制度、拉近差距的方式加以纾解,将会威胁制度安全和社会稳定。户籍制度改革亦与此同理。

  又如,与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条件相比,各级政府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软件”方面差距仍然较大。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城管痼疾难除,各地城管执法人员与老百姓发生冲突的案例层见迭出,已经成为最新的社会矛盾热点。一些地方政府在出台城市管理政策时少有敬畏与诚意,也欠缺方法与智慧。甚至在一些城市管理水平较高的直辖市,治理交通拥堵不从城市科学规划、公共交通建设等根本问题中寻找思路,而是突击搞汽车摇号限购、尾号限行、地铁提价,“治标不治本”的社会政策屡屡被社会舆论称为“懒政”。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体制改革列为“五位一体”的体制改革之一,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

  要实现这些既定的发展目标,各级政府就不能只考虑如何做出政绩、如何方便管理,而是要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公仆之心”增添改革的智慧与诚意,转变社会治理观念,引入更多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唯此,才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来源: 《瞭望》     作者: 杨琳 )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