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 郭翔宇:“中国养活中国”的粮食安全新战略

时间:2014-08-23 14:2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管理员 点击:

  布朗的中国 “抢粮论”,再一次警醒我们,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养活不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坚决绷紧。要从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保证国际市场粮食进口能力这两方面入手,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养活自己”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20世纪90年代,布朗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质疑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外学者的科学论证与中国粮食发展的事实证明,中国不仅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还能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也有能力端牢自己的饭碗,没有必要在国际上“抢粮”,更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而且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中外学者研讨“谁来养活中国”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一文认为,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改变,未来的粮食需求将大幅度增加,由于“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和“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未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会下降,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粮食缺口,为此中国将越来越依赖粮食进口,并冲击世界粮食供应和价格,即使中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国际市场也不可能向13亿中国人提供如此巨量的粮食供应。布朗的结论是:中国不仅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而且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中国的粮荒将把世界粮食市场“买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引发全球政治和生态危机。他警告世界:“食品的短缺伴随着经济的不稳定,其对安全的威胁远比军事入侵大得多。”布朗的观点成了“中国威胁论”的一部分。2008年,布朗在北京接受采访时强调,“谁来养活中国”仍是问题,其观点没有改变。他进一步提出,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随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纷纷发表评论,认为“中国的粮食问题将危及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短缺将比军事入侵更可怕”,“中国是世界的最大威胁”等。
  布朗们的疑虑引发了中外学者的质疑。林毅夫在《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一文提出,中国政府一向注重粮食问题,“无粮不稳”是中国政治智慧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改善,以及粮食政策的相机调整,中国过去、现在及将来有能力生产足够多的粮食来养活自己。1996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指出,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科教兴农,转变粮食增长方式、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流通政策环境等,中国能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弗里德里克·科鲁克的 《中国真能使世界挨饿吗?》一文认为,布朗的预测忽视了市场经济中自我校正机制的作用,中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对粮食价格变化做出明确反应,决策者也能有效应对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国的粮食产量不仅不会下降,而且在未来还有可观的增长空间,21世纪的中国农民能够养活中国人。
  
  “中国养活中国”的现实回应
  事实胜于雄辩,布朗们的预言正确与否,需要靠中国粮食发展的事实来检验,驳斥布朗们观点的最好方式是用事实说话。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长白石和良《中国养活中国》一文的认知已成为客观现实。20年过去了,中国人不但没有凭借强大的购买力卷走世界粮食市场的供给,而且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都有大幅提高,中国人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也在养活世界。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实现了中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主要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二是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粮食援助国。从2006年起中国不再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的无偿粮食援助,中国已经从粮食受援国成为一个重要的粮食援助国。三是中国的粮食安全指数处于“良好表现”状态。改革开放30多年间,在很少依赖进口的情况下,国内粮食生产满足了国人的粮食需求和多元的饮食结构。
  近期,布朗再度挑起“世界能否养活中国”话题,声称中国粮食进口急剧增加、结构性粮食缺口继续拉大、中国加快在国际上“抢粮”等,炒作“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能否养活自己的质疑再次喧嚣于世。针对这一炒作,需要实事求是的理性分析。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量有所增加,主要基于以下情况。一是国际粮价低于国内粮价,经济规律作用,引发进口冲动,绝非国内粮食短缺的结果。二是适量进口高端优质品种,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调剂国内余缺,这是农产品贸易国际化趋势的现实选择。三是进口数量相对较多的主要是大豆,在国际统计中不算粮食。如果单算谷物进口,2013年是1400多万吨,占国内谷物产量的比重不足2.6%,是国际市场份额的4%左右。可见,并不存在中国在国际上“抢粮”的情况,也无从谈起“中国粮食威胁论”。

  粮食安全新战略——打造“中国养活中国”新策略
  布朗的中国“抢粮论”,再一次警醒我们,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养活不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坚决绷紧。要从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保证国际市场粮食进口能力这两方面入手,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一方面,必须不断增强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保地”,耕地保有量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守住1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和14亿亩谷物播种面积的底线,既保耕地数量又保耕地质量。二是坚持“富”农方针,没有粮农的利益,就没有粮食的安全,通过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好“四补贴”政策,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有力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水平和效益。三是增加“投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项目、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等,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大兴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201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今后还会进一步提高。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通过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通过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推进关键技术入户到位。
  另一方面,要拓展视野,立足全球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适度进口粮食,提高对国际市场粮源的掌控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一是 “慎进”,必须审慎把握好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方式和布局,给予国际市场稳定的预期,缓慢而均衡地释放进口需求,让国际市场有一个反应的过程和增加产能的时间。二是“多元”,注重进口品种、市场、区域、国别来源的多元化,进口方式多样化,降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理念恒守未变,中国也有能力端牢自己的饭碗。中国不仅能够养活中国,没有必要在国际上“抢粮”,更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而且还能帮助解决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2YJAZH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 理 科 学 部 主 任 基 金 项 目(71341049)、黑龙江省软科学计划重点项目(GB14D4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管理员)